弓弦起舞,双琴争锋,管弦争鸣。德沃夏克几易其稿,成就传世佳作,斯拉夫旋律奔涌出炽热情感;维尼亚夫斯基的“吉卜赛风格”,以连顿弓的凌厉火花点燃浪漫主义的野性血脉;巴赫笔下双小提琴“竞奏”如光与影的交锋,在赋格艺术中迸发巴洛克的璀璨诗意;贝多芬带着古典乐派的革新锋芒重磅登场,以固本创新的信念为英雄时代拉开序幕。

“乐器皇后”小提琴,华丽辉煌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动人又似夜莺啼鸣,不仅是交响乐团坚如磐石的根基,也是协奏曲皇冠上永不褪色的明珠。4月18日(本周五),四川爱乐乐团将携手指挥家Mateusz Szczepkowski,“海菲兹关门弟子”小提琴家Rudolf Koelman、新生代小提琴家程琦荃,在《弦上声涯》音乐会中唤醒沉睡的音符——当弓弦震颤穿透时空,所有凝固的乐谱都将在此刻重新沸腾。

德沃夏克 | f小调浪漫曲

作品11

有一种火,不是你说我会火,而是我觉得我能火。1879年的《f小调浪漫曲》就是这样诞生的。它取材于1873年创作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小行板”乐章,后者在作曲家有生之年都未获公演,但德沃夏克坚信作品的潜力,终在两次修改后,让前者成为了自己作品中比肩《d小调管乐小夜曲》与《“美国”弦乐四重奏》的重要室内乐作品,并被音乐学家看作是《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著名慢乐章的风格前身,即勃拉姆斯般庄重的旋律进程与瓦格纳般绚丽的和弦进程相结合。

f小调浪漫曲 作品11

作曲:安东·德沃夏克

作曲年份:1879年

时长:约13分钟

配器:小提琴独奏,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2圆号,弦乐组

这部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并由两个彼此关联的音乐主题构成。第一主题是一段如歌的旋律,曲始由乐队小提琴于高音区奏出,缓慢流淌至低音声部后衔接木管声部溪流般的穿插。双簧管庄重的前奏引出独奏小提琴对第一主题自由的延展,乐队在此部分多为低声附和,而独奏在乐队织体之上穿梭游走,编织出精致细腻的旋律线条。第二主题同样具有浪漫气息,但相比之下更为简洁,它以独奏小提琴高扬的旋律飞翔在快速流动的管弦伴奏之上。曲目中段的气氛变得更加戏剧化,独奏小提琴展现出炫技性极强的乐句,与乐队的节奏性爆发相互交错。然而这一紧张情绪并未持续太久,音乐很快回归宁静,第一主题的重现带来熟悉而安宁的氛围。随后,作品在第二主题再次回归时转入F大调,随着独奏华彩乐章的进入,全曲在一段简洁但充满渴望的尾声中结束。

《f小调浪漫曲》是德沃夏克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作曲家对古典曲式与浪漫和声的深刻理解,与极具民族色彩、优美、流畅的斯拉夫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在人生中一段悲剧时期完成的:1877年,他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一个胎死腹中,一个因事故丧生,另一个死于天花。这些不幸的经历,通过曲中撕裂般的和声、深邃忧伤的情绪,以及小提琴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凝结成了一种内敛但强烈的情感力量,这也正是德沃夏克在痛苦之中提炼出的温柔与诗意之结晶。

维尼亚夫斯基 |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22

作曲家介绍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小提琴的创作与演奏,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音色、技巧。作为一位小提琴家,他是继帕格尼尼之后,最出色最伟大的演奏家,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代表之一;而作为作曲家,他兼具浓郁的波兰民族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所有崭新的小提琴技法,并且深受俄罗斯学派的影响,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小提琴音乐作品。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62年,是维尼亚夫斯基毕生作品中的精华之作,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与抒情性,在小提琴曲目中独树一帜。在这部将真挚而纯朴的感情表达与光辉夺目的技巧相结合的伟大作品中,作曲家最典型的音乐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快—慢—快的速度安排源于经典的古典主义协奏曲结构;而乐章间不停歇的连续演奏,则是浪漫主义协奏曲独有的特点,很有可能是作曲家受到固定乐想影响后的结果:旋律动机的持续性进一步延伸至乐章之间的持续性。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22

作曲: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

作曲年份:1870年

时长:约23分钟

乐章:I.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II.浪漫曲 Romance

III.火热的快板接中庸的快板(吉卜赛风格) Allegro con fuoco - Allegro moderato(à la Zingara)

配器:小提琴独奏,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2圆号,2小号,3长号,定音鼓,弦乐组

第一乐章从乐队合奏带入,主奏小提琴依次呈现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情调高雅,但稍带忧郁之感;第二主题极为朴素,三连音音型在其进行中颇为突出,这个主题虽然移入关系大调,但同前一主题的对比并不强烈。这也是维尼亚夫斯基惯用的创作手法,在同一句旋律进行时运用大跳,使乐曲增添婉转迂回之感,荡气回肠。随后的独奏华彩片段颇具难度,其独有的46个音符连顿弓长乐句,需要演奏者掌握娴熟的维尼亚夫式的连顿弓技巧,给听众以酣畅淋漓的听觉享受。

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中最美丽的特质,就是将如歌唱般的旋律性和真挚热烈的抒情性完美融合,在这首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有着极为鲜明的表现。这是一首优美的浪漫曲,由前一段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乐章的基本主题虽在大调上,但它的第七级和第六级音降低半音,有近乎小调的爱奥尼亚调式氛围,具有沉静的内省感。主题陈述优美动人,暗含淡淡的忧郁,配合伴奏中三连音上行接四连音下行的方式,增强节奏张力的同时,一度让音乐情绪变得热情奔放。这一乐章篇幅虽短,但在全曲中却最突出、听感最丰富,时常被单独演奏。

终乐章以回旋曲的形式呈现,这是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经典的终乐章曲式,不同于奏鸣曲式中的一次主题再现,回旋曲中的主要旋律动机会在乐章中多次出现,洗脑效果明显,传唱目的明确。本曲独具一格的特点便是作曲家在回旋曲的基础上为终乐章标明了“吉卜赛风格”(A la Zingara)的主题,因而乐章起始于一小段即兴式引子,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句引出乐章的基本主题:一支热情似火的舞蹈,散发着光辉夺目的火花,掀起一次次高潮。而在这不断反复的基本主题之间,穿插着两个源于第一乐章的对比性的主题,变相促成了全曲结构的有机统一,有始有终。吉卜赛风格的基本旋律动机则由跳跃感十足的附点节奏与炫技感尽显的连续十六分音符构成,独奏小提琴带领乐队将音乐中缠绵又刚烈、深沉厚重却又热情奔放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赫 |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1043

作为“德奥三B”祖师爷唯一传世的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的历史重要性无需多言。存世300年,“双小协”已然成为巴赫所有作品中演出/录音频率最高的曲目。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ncertar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意指独奏与齐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然而,“双小协”中的竞争不只存在于独奏与乐队之间,两把独奏小提琴之间也存在对冲关系,此消彼长的状态体现了作曲家对赋格与对位法的精准拿捏,也让巴赫在对器乐作品的研究中真正做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1043

作曲: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作曲年份:约1720年

时长:约16分钟

乐章:I.活泼的快板 Vivace

II.从容的广板 Largo ma non troppo

III.快板 Allegro

配器:2独奏小提琴,弦乐组,通奏低音

第一乐章采用里通奈罗(ritornello)曲式,即独奏与齐奏交错进行,但穿插在不同独奏乐段中的齐奏旋律保持不变的作曲形式。曲始充满活力的合奏便是第一乐章永恒的齐奏旋律,是整个乐章合作与竞争的基调。在这段齐奏中,第二独奏小提琴首先带领乐队进行合奏,但当第一独奏小提琴拍马赶到时,“先遣部队”并未停止演奏,乐队的低音声部与两个独奏声部相结合,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三声部赋格赫然于耳。随着齐奏戛然而止,第一个独奏部分接踵而至,与开头齐奏部分相反,此部分由第一小提琴领衔出演,第二小提琴随后加入。独奏部分与齐奏部分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织体的薄厚,得益于轻薄的伴奏织体,此独奏部分有更强的主旋律感,两把独奏小提琴的音色在此部分得以首次展示。第二小提琴加入后不久,乐队部分便进行了两次紧密的旋律穿插,此穿插旋律便取材于曲始的齐奏。而后齐奏简短回归,衔接第二独奏部分,整个乐章也在不变与万变的交错中穿插始终。

第二乐章为广板,此速度记号常用于表现辽阔的自然景观,因而乐章开头便是一段F大调的舒缓旋律:在巴赫的时代,F大调与轻柔摇曳旋律的结合,常被用作唤起田园意境与诗和远方的美好想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宁静的氛围之中,双小提琴紧密的对位式旋律进程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即一把小提琴做音高转换时,另一把小提琴做短暂的保持音。巴赫通过在持续变化的和声中延长的音符时值的方式,制造出短暂而充满渴望的不协和音,即延留音。这种源于中世纪的高级时间游戏常被作曲家用于唤起听众对时间与永恒的感悟。

末乐章重新恢复了活力,具有鲜明热烈的舞曲风格。巴洛克协奏曲中的舞曲乐章沿袭文艺复兴时的舞蹈音乐,是舞蹈文化向纯音乐领域的延伸,也是作曲家探索器乐表现与情感平衡的载体。通过节奏的符号化与对位的精巧设计,“舞曲”乐章不仅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力,更成为巴洛克音乐情感修辞的典范,其影响延续至古典时期,如交响曲中经常出现的小步舞曲。本作品中,巴赫在末乐章欢快的气氛中构筑起了厚重而绚丽的色彩,富有推进力的紧凑动机利落而精准。此乐章突出之处亦在于乐队与独奏小提琴间更多的互动,有时独奏声部甚至甘当绿叶,为乐队进行伴奏:这种在巴洛克时期非常超前的协奏曲理念,亦被后世作曲家广为运用,譬如19/20世纪交替之际的拉赫曼尼诺夫、格里格、拉威尔等的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 C大调第一交响曲

作品21

“这还不是贝多芬,但我们很快就要看到他!”

——柏辽兹评价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一部交响曲于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这部作品虽被冠以“第一”之名,却是其对交响曲体裁长期探索的结晶。早在1788年前后,18岁的贝多芬已有创作交响乐的尝试,但直到十年后才正式推出这部结构完整的交响曲,足见其对交响曲创作的审慎态度。当这部作品面世时,而立之年的贝多芬早已是维也纳公认的钢琴大师与室内乐作曲家,《第一交响曲》既是其对恩师海顿的“致敬”,同时也通过作品中调性与管乐的独特使用,预示了他生涯中不落窠臼且富有革命性的乐思。这些特点也让贝多芬的前两部交响曲成为了真正衔接古典与浪漫主义的桥梁,为其生涯中英雄主义的标签留下了重要契机。尽管《第一交响曲》的主题远不及英雄性音乐的神采,但作品中已悄然埋下英雄主义的种子,只不过此时的少年英雄仍心存天真的幻想与希冀,英雄的斗争尚在酝酿与准备中。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霍夫堡剧院的穹顶之下,一个属于贝多芬的交响时代正悄然拉开帷幕。

C大调第一交响曲  作品21

作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作曲年份:约1800年

时长:约26分钟

乐章:I.很慢的柔板接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II.如歌而稍快的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III.小步舞曲,极活泼的快板 Minuet. Allegro molto e vivace - Trio

IV.终曲:柔板接活泼的极快板 Finale.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配器: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2小号,2圆号,2定音鼓,弦乐组

第一乐章开篇就体现了作曲家固本创新的初衷。贝多芬在第一交响曲中运用了慢速乐段开篇,虽缺少附点节奏,但也不禁让人联想起巴洛克器乐作品中常用的“法国序曲”式开篇手法。同时,在海顿的交响曲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作品运用了慢速开篇。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贝多芬也似乎在用这脱离主调的管乐和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要去哪?"——在贝多芬的时代,交响曲通常以主调开始,但他却以沉重的非主调和弦戏弄了听众。显然,他的目的地不是前辈所创造的古典圣殿,而是一片未经开拓的浪漫净土。最终,随着曲中速度的提升,一段弦乐音阶终将乐章引向了轻快的C大调主题。此“活力快板”部分采用了经典的奏鸣曲式,与乐团两周前演奏的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一样,“中部停顿”以三声短促有力和弦后的空白乐段清晰的分割了第一、二主题。除了海顿式张力与莫扎特式抒情所带来的第一主题,贝多芬通过第二主题的旋律分配,赋予了木管声部于此后200多年在交响音乐中的重要角色,即旋律独奏。第二主题优雅的旋律由柔和的弦乐伴奏,但很快又被它们的“突强音”打破。低音声部随即对第二主题进行变奏,同时双簧管与巴松吟唱出哀婉的旋律。而后在对两个主要主题及其附属乐思的不断变化中,音乐色彩也在快速转换,情绪时而轻快,时而阴暗。最终,随着小号带领乐队进行的胜利般上行琶音爬升,第一乐章以五个强有力的C大调和弦结束,阴霾散去,过程激动人心。

第二乐章较为缓慢,但远非平淡无奇。纯净质朴的小提琴旋律先后呈现两个主题,随后以两音一组的“长—短”节奏展开,这一节奏在乐章的推进中逐渐变得重要。“长—短”节奏由弦乐展开,起初轻柔,随后由管乐和弦乐以巨大的力量呈现,“突强音”标记了应答乐句中的弱拍重音。随即,呈示部开始重复,音乐的整体精神虽然恢弘,但同时受到贝多芬标注的“cantabile con moto”(如歌的,带有动感)的指引。贝多芬在此创造性地引入了定音鼓,他并非将其用作战斗的乐器,而是温柔地伴随着第一小提琴和长笛轻快舞动的三连音。最后,音乐逐渐发展成充满期待感与力量感的“行板”,在一个又一个高潮后,以雄壮的音调画上句号。

生意盎然的“小步舞曲”(Menuetto)有些“名不副实”,在整体上更像一首谐谑曲。贝多芬传承并发展了莫扎特在《第40号交响曲》中改变“小步舞曲”情绪内容的行为,通过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即使是略显平静的“中段”(Trio),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情暗流涌动。第三乐章一开始,一段由上升音阶构成的紧迫主题打破了平静。他立即重复了这一主题,随后开启了一段穿越变幻和声的狂野之旅。由双簧管的疑问动机放大的不确定感,化作了交响能量的浪潮,在小号和定音鼓的奔腾推动下汹涌而来。在传统交响乐的形式基础上,增加了管乐(木管和铜管)的份量。“小步舞曲”的三声中部以管乐重复的C大调和弦营造出平静的氛围;小提琴则以快速跑动音阶和颤音(快速交替的音符)打破了这种情绪。当听众感受到渐弱的情绪时,管乐再次重复了C大调和弦,并激发了整个乐队的能量爆发。乐章末尾,小号的华丽演奏和爆炸性的突强音让人心跳加速,强大的渐强和最终有力的下行琶音令人激动。

末乐章的曲式是海顿创造的、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开头是一个庄严有力的长音G(C大调主音的近亲:属音),随后小提琴渐次演奏上行音阶,拉开了最后一段狂欢的帷幕。从巴洛克开始,作曲家就把最为炫技灵动的桥段放在最后一个乐章,所以才有快—慢—快(快—慢—更快)的传统。在末乐章中,贝多芬沿袭了这一传统,极快板配合弦乐快速变音旋律主题(回旋曲中回旋的素材),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以及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他扩大了器乐边界,管乐突破“音色装饰”的传统定位,既有第一乐章中的木管独奏,末乐章中飓风般的管乐和弦,也在首演时震惊了当时保守的观众。

演出信息

时间

2025年4月18日(周五) 19:30

地点

中国—欧洲中心天府音乐厅

(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577号)

艺术家

指挥:Mateusz Szczepkowski

小提琴独奏:Rudolf Koelman、程琦荃

乐队首席:王小毛

演奏:四川爱乐乐团

曲目

上半场

f小调浪漫曲 作品11

作曲:安东·德沃夏克

Romance in f minor,Op.11

Antonin Dvorak

小提琴独奏:程琦荃

Violinist:程琦荃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22

作曲: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

Violin concerto No.2 in d minor,Op.22

Henryk Wieniawski

1.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2.浪漫曲

Romance

3.火热的快板接中庸的快板(吉卜赛风格)

Allegro con fuoco - Allegro moderato(à la Zingara)

小提琴独奏:Rudolf Koelman

Violinist:Rudolf Koelman

下半场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1043

作曲: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BWV1043

Johann Sebastian Bach

1. 活泼的快板

Vivace

2.从容的广板

Largo ma non troppo

3.快板

Allegro

小提琴:Rudolf Koelman、程琦荃

Violinist:Rudolf Koelman、程琦荃

C大调第一交响曲  作品21

作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Ludwig van Beethoven

1. 很慢的柔板接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2. 如歌而稍快的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3. 小步舞曲,极活泼的快板

Minuet. Allegro molto e vivace - Trio

4. 终曲:柔板接活泼的极快板

Finale.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观演须知

1.本场演出时长约90分钟(含中场休息),乐章间禁止入场,请您合理安排好出行时间。

2.1.2米以下儿童禁止入场,1.2米以上儿童持票入场。

3.演出过程严禁拍照录像。建议您在开场前、中场休息及谢幕时拍照留念,拍照时请关闭闪光灯。

4.各乐章间的短暂静默也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勿在乐章间鼓掌。待整首作品演奏完毕后,再不吝为音乐家们献上您的热情掌声。

指挥Mateusz Szczepkowski

马特乌什·什切普科夫斯基(Mateusz Szczepkowski)1980年生于波兰凯特尔兹。他的音乐之旅始于华沙肖邦音乐大学,师从著名教授米罗斯瓦夫·瓦夫里诺维奇(Miroslaw Lawrynowicz)。为追求音乐造诣的至高境界,他先后赴德国、瑞士深造,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鲁道夫·科尔曼(Rudolf Koelman)教授门下。

马特乌什·什切普科夫斯基的职业生涯体现着对音乐世界的全情投入。他曾与苏黎世室内乐团(Zürcher Kammer Orchester)、温特图尔音乐家学院乐团(Musikkollegium Winterthur)、米卢斯交响乐团(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ulhouse)等团体合作,并长期担任列支敦士登交响乐团(Sinfonieorchester Liechtenstein)首席小提琴手与Fiacorda合奏团成员。目前他活跃于多个知名音乐团体:苏黎世新学院乐团(Collegium Novum Zürich)、图尔高室内乐团(Thurgauer Kammer orchester,任首席小提琴手)、轨道剧院乐团(Theater am Gleis,任指挥)、MOA三重奏以及Tzara合奏团,身兼小提琴家与指挥家双重身份。其演奏以精准细腻的情感张力著称,在古典与当代音乐领域均获得高度认可。鉴于他对当代音乐演绎的杰出贡献,什切普科夫斯基于2019年被授予IBK Förderpreis(IBK新锐艺术家奖)。

除乐团合作外,马特乌什·什切普科夫斯基还活跃于指挥、作曲、独奏、室内乐演奏及教育领域。其指挥曲目横跨多种风格与时代,折射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忱。作为作曲家,他以创新手法与情感深度见长,作品每每令观众与乐评人为之倾倒。

什切普科夫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体现在他于瑞士及海外担任的教学工作中。他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音乐家,倾囊相授并全力支持他们的艺术成长。

马特乌什·什切普科夫斯基的艺术生涯中,曾亮相众多顶尖音乐厅与艺术节,其非凡的艺术造诣与深邃的音乐诠释令人难忘。他对音乐领域的贡献持续激励并影响着同行与后辈。

小提琴独奏Rudolf Koelman

荷兰小提琴家鲁道夫·科尔曼在阿姆斯特丹跟随Jan Bor和Herman Kerbbers学习小提琴。

他18岁获得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师从Jascha Heifetz学习,并成为亚莎·海菲兹关门弟子。

1996年至1999年,他担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第一任首席小提琴手。2000-2005德国杜塞尔多夫罗伯特舒曼学院小提琴和室内乐教授(C4)。目前(自1987年起),他是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Zürcher Hochschule der Künste”(ZHdK)的小提琴和室内乐教授,担任“小提琴终身教授”并领导 ZHdK弦乐室内乐团。他经常受邀担任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并在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各地举办大师班。

科尔曼作为独奏家经常在世界各地与众多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林茨布鲁克纳管弦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韩国广播交响乐团、洛桑室内乐团、昆士兰交响乐团、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东京爱乐乐团等。他录制了大量电视视频、广播和CD 唱片,其中包括所有 24 首帕格尼尼随想曲的现场录音。201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出并现场录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1和2。这些表演在 Challenge Classics 上发布,并赢得了荷兰著名的爱迪生奖(2010年)。近期在Challenge Classics (2017) 上发行的 CD 包含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1和2。

程琦荃

程琦荃出生于瑞士温特图尔,瑞士和中国双重国籍。她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曾师从Máté Visky、Philip A. Draganov以及苏黎世歌剧院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王晓明。她目前在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以及梅纽因国际音乐学院跟随Rudolf Koelman、Oleg Kaskiv与Renaud Capuçon教授深造,同时在UniDistance Suisse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她在多个国内外音乐比赛中获奖,包括瑞士青少年音乐比赛、斯特拉迪瓦里国际比赛以及新加坡国际音乐比赛。2023年,她以满分成绩考入苏黎世艺术大学,并获得梅纽因学院和Ruth Burkhalter基金会的全额奖学金。作为独奏家与室内乐演奏家,她曾在苏黎世音乐厅(Tonhalle)、琉森文化艺术中心(KKL)、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世界知名舞台演出,并多次在中国、韩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音乐节中亮相。2024年,她与Silkroad室内独奏家合作,录制了首张专辑(巴赫 BWV 1043 & 1060),和 个人专辑 由Rudolf Koelman担任总监。程琦荃是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青少年委员会最年轻的成员,被誉为当代最有前途的小提琴新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