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晚(作者网络截屏)
那次春晚,应该是《天鹅湖》单次演出对国人芭蕾艺术“普及率”最高的一次,那首《四小天鹅舞》也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外国名曲”。
最近的一次“芭普”是今年春晚,中西合璧的舞蹈节目《鹅 鹅 鹅》,将近4分钟的表演,配乐就是标准版的老柴《天鹅湖》,《场景》音乐之后,就是那段最脍炙人口的《四小天鹅舞》……
有了两次春晚这样的亿众瞩目,《天鹅湖》日益走近大众。现在想来,多一些诸如此类恰到好处的普及渗透,对这样的经典剧目感兴趣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二我对《天鹅湖》有了解、感兴趣,是从1980年后经常听收音机开始的。
那时中央台或江苏台的“听众点播”“一支外国名曲”“周末文艺”以及后来的“晚上八点半”等文艺节目,已开始推介、播放老柴这样外国大牌音乐家的作品。渐渐的,我知道了苏联的《天鹅湖》,比咱们的《红色娘子军》更早,更有名。
是的,后者的许多方面,基本就是从前者吸收借鉴而来。金湖大剧院这次演出,给观众印象特别深的,是黑天鹅表演的32圈“挥鞭转”绝活。之前我们在《红色娘子军》“清华参军”一场里对这一绝活已有领略:清华找到红军,见到亲人,自转绕场,又原地旋转,这样的高难度就是从《天鹅湖》第三幕的黑天鹅旋转动作移植而来。当然,薛菁华还有她的“倒踢紫金冠”绝技,那是很大的超越,算是中国芭蕾演艺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典范。
三《天鹅湖》最经典、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芭蕾舞,尤其是伴奏全剧的交响乐。
1984年秋天吧,我用学校的收录机收听一档综艺节目时,听到了已经相当熟悉的那曲《四小天鹅舞》,赶紧录了下来。尽管晶体管收音机晚间节目的杂声很明显,但架不住旋律的新奇诱人,我赶紧录了下来。连同同期播放的《白毛女·窗花舞》,成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最经常回听的“中外经典”。
也听过来学校实习的师范生练琴,居然有《四小天鹅舞》这一曲,交流中我还知道这首曲子最后的几个“不协和音”,就是模拟天鹅叫声的。
特别是86年,我自己有了手提式立体声收录机后,这两支“名曲”几乎天天都会扎扎实实地听一会儿,真的烂熟于心了。
1988年左右,在金湖县城新华书店,我先后买到了两盘与“天鹅湖”有关的磁带。一盘是日本著名电子琴演奏家斋藤英美的“斋藤英美(电子琴)独奏·世界古典名曲选”,其中就有一曲《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这盘磁带已经遗失,所幸带盒及内页说明还在;另一盘是“《天鹅湖》选曲”,记得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还不是乐团)演奏,当时有个指挥(抑或团长、首席……),好像叫“齐国才(音)”。这盘磁带,正反面标签是白纸蓝字,曲目主要有《序曲》《场景》《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当然少不了《四小天鹅舞》,还有那曲雄壮奔放的《大天鹅舞曲》等。
到了后来,我播听最多的,是《天鹅湖》全剧CD光盘(A、B两片)。那是新世纪初在南京湖南路一家书店买到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录音,配器权威标准,录音效果极佳,无论是单簧管、双簧管,还有长笛、小号的乐声,都觉得特别的干净、明澈、纯粹、通透。一开始主要是在DVD机上“读片听音”;后来为了随时欣赏,我借助电脑光驱,将两面光盘音乐(共46曲)翻录并保存到了电脑和U盘里,基本能够随处可听。
这样,在陪伴我的音乐当中,《天鹅湖》渐渐也成了聆听频次特别高的一组。
四
由于只听音乐,不怎么关心剧情,我之前一直就不明白,《天鹅湖组曲》里面(第三幕开始后),怎么一会儿是匈牙利舞曲,一会儿是西班牙舞曲,还有什么拿波里(意大利地名)舞曲……难道该剧中有天鹅和王子他们到上述国家的场景?
再联系这次现场观演,我才知道,第三幕里有那些国家名字的几段舞蹈,其实是剧中宫廷舞会的几个演出节目。对照媒体上几种演出版本我还发现,一些主要曲目的出现顺序稍有不同,拿《西班牙舞曲》来说,英皇版和马林斯基版的稍前,而苏芭演出的我感觉似乎放在了后面。
五
关于这套光盘的曲目,还有一个插曲。
最近我拿出马林斯基版光盘时,发现正面纸页还在,而底面那页印有曲目的纸片,却不见了。家里、单位办公室里都找了,书橱里所有书刊几乎翻遍了,那张蓝底白字的曲目纸片,都没有找到。
还好,电脑里留有我重新编辑翻印的Word电子档曲目。而且两个文档呢:一个是2020年11月创建,名曰《天鹅湖》;一个是2023年9月修改,名曰《天鹅湖目录》。后者除了清清楚楚标注着演奏的乐团,还有指挥——维克多·费多托夫。
编辑打印这个目录,我是借助手机搜狗输入法“拍照转文字”快速录入的。为了避免光盘外壳透明有机玻璃的反光,拍照时,我将光盘内附的信息资料——那张蓝底白字的曲目纸片先取了出来……哪想到,这一取,却造成了丢失。
在找那页光盘曲目纸片的过程中,偶然在写字台资料页里翻到了那张自己编辑打印的《天鹅湖》曲目纸质稿。虽然已经皱皱巴巴的了,但比起原资料页,我不但每一曲前面都标了序号,而且也设置了场次转换时文字标注的空格、加粗等。全剧四幕46首乐曲的曲名、时长分秒等,一目了然,很便于在播放器上逐条搜寻。
对照打印好的曲目单,听着电脑音箱播放的《天鹅湖》,喝着清茶,码着文字……也是我休闲时光的常态。
六
这次金荷大剧院的演出特别邀请了金湖本地的艺术工作者“与芭蕾相遇,与优雅相宜”——较长时间饰演剧中重要场景里的角色。如此亲切、亲善之举,必将让如此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艺术,赢得更多热情的观众和忠实的欣赏者。
金湖艺术工作者参演剧照(网络截屏)不过此次演出也稍有缺憾:每一幕开始,总有分把钟时间,只听到音乐,舞台幕布并未拉开,场内漆黑一片,一些不明所以的观众难免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而像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视频里,此时的镜头,则切换到了舞台前面乐池里乐手们的现场演奏,现场观众自然也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关于《天鹅湖》,我有两个心愿。一是再有机会看这部芭蕾名剧,最好是知名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二是我那张蓝底白字的曲目纸片,哪一天能突然从哪儿冒出来。
感谢吴老师的精彩分享
也欢迎更多观众
走进金湖文化艺术中心
欣赏好剧 分享“好”感
THE已经到底部了~